欢迎访问安康学院·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

今天是:
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院系新闻
院系新闻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院系新闻 >> 正文
农生学院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备赛专题培训会
发布时间:2025-05-09 发布者:吴薇,刘佳 浏览次数:

5月7日下午,经济管理学院沈川博士为我院教师作了一场主题为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备赛策略”的专题培训会。本次培训旨在帮助各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大赛规则、把握农业类项目发展趋势,并提升参赛项目的竞争力。

沈川博士首先介绍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背景与定位。作为教育部等12部委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赛事,大赛以“新工科、新农科、新医科、新文科”交叉融合为导向,强调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。他详细分析了大赛的评审维度,包括创新性(30%)、商业性(25%)、团队能力(20%)、社会价值(15%)和现场表现(10%),并提醒参赛团队在备赛时要均衡发展各项指标。

在“研究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环节,沈川博士结合近年来农业类金奖项目,总结了五大发展趋势,分别为: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(如AI虫情监测、区块链溯源系统); 现代育种与种业创新(如基因编辑耐盐碱水稻); 农业病虫害智能防控(基于机器学习的早期预警技术);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农业(秸秆降解菌剂、碳汇核算工具); 特色农业与区域品牌发展(地理标志产品深加工、传统茶文化IP开发)。他特别指出,2025年农业赛道的热点将围绕“农业芯片”(种源技术)、预制菜安全检测、低碳养殖等方向,建议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,选择“小而精”的切入点,避免选题过于宽泛。

在备赛策略部分,沈川博士从项目选题入手,聚焦具体问题分析获奖项目,强调数据支撑和技术壁垒,并通过介绍AI赋能项目开发,分享推荐常用工具,在材料撰写技巧中强调商业计划书需突出痛点和解决方案的创新性。

刘佳博士也分享了以往参加培训会所获得的经验。首先,她分享了大赛名称的内涵。“互联网+”大赛并不是指参加比赛的项目要围绕“互联网+”领域或者是应用“互联网+”技术,而是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,各行各业以信息化技术为驱动,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赋能和升级,此时对高等教育又有了更深刻的要求,它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。2023年,大赛更名为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,虽然“创业”二字被去掉,但依然包含创业要素和逻辑。教育部希望老师们现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有可能去转化;同时,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不单是掌握知识,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行业产业中的实际应用能力,学生要学会了解行业产业实际,并在科学平台上、用科学方法逐步解决问题。此时,衡量创业的定义不再是简单开一家公司,而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或技术成熟度的验证,通过相应的技术成果的验证,来说明它有可能转化为商业项目。

其次,刘佳博士分享了4个项目来源途径:科创融合,依托已有科技成果转化;产创融合,发挥专业优势,与产业行业结合;社创融合,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思考和转化;校企协同,解决企业的关键性问题。

本次培训会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备赛思路、案例参考和实用工具,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。接下来,学院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协作,推动农学、生物技术、食品科学等专业与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,提升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市场潜力。

撰稿/吴薇;审核/杨芳;发布/王中兴

关闭

地址: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安康大道中段安康学院江北校区

联系电话:0915-3358006

传真:0915-3358006 

E- mail:42872719@qq.com

  • 官方微信公众号
  • 筑梦农生
  •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
   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: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:725000